1、大家都知道,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。虽然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,包括降低公务员薪水和推行国务院精简方案,但是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仍然不断攀升。这一现象是非常不寻常的,因为即便是那些非精英人群也争相去争取更为稳定的职业,而且他们似乎忽视了即将到来的经济下行风险。相对于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,市场的反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,因为市场是最客观的,不会隐瞒或夸大数据。
2、最近有位 HR 感叹,之前并不受欢迎的岗位发布后,短短两天就收到了上百份简历。这是因为公司、创业者和雇主数量减少了,与大家都想进入公务单位的预期是一致的。但我们也应该清楚,如果一个国家继续增加出血源,而不是创造造血源,国民财富将无法承受这种消耗,尤其是中国人的人均创富能力相对较低。中国经济已经经历过两次大的危机,第一次是邓小平解决的 —— 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;第二次是朱镕基解决的 —— 保大放小,解散了所有中小型国企,让国企员工自己去市场上自谋出路。
3、它们的共性是什么?就是增加中国人的人均造血能力。这样做可能会在一时之间招致南郭先生等人的抨击,但这是唯一的救赎之路。不幸的是,我并没有看到中国有第三次这样做的倾向,或者说虽然有一些迹象,但不会是彻底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处于市场中的人,从老板到员工,都会自危,这也是我认为房价不可能撑得住的根本原因 —— 中国人不可能有足够的新钱来支撑当前的房价,而靠印钞票来增加财富是行不通的。而支撑房价的是供需,供需的背后是不断向上的真实财富增量。我不知道大家能否从所谓的 “政策市”、“丈母娘经济” 等现象中认识到这一点。
4、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?那就是趁机提升你在中国社会中的排名。危机的另一面就是转机。当大家都过得好的时候,年轻人要比别人更好是很难的,因为它受到初始积累值的影响。但当大家都过得不好的时候,初始积累值的影响会不断降低。这时,年轻人只要保持不落后,就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社会排名。到了经济稍微复苏的时候,拥有高排名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。那么怎么做呢?首先,保住工作,保持对机会的敏锐性,为公司和社会持续地创造价值是最重要的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创造价值必须是直截了当的。有些人在被公司裁员或者收入无法提升时会感到很委屈,他们认为项目的成功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,为什么公司不能给他们应有的待遇呢?这些人可能担任文员、行政或客服等职务。他们是否有贡献呢?当然有,一旦他们请假,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事情变得更加繁琐。但是,即使没有他们,公司和项目仍将继续运转。。
5、在周星驰的电影《国产凌凌漆》中,有一句经典台词:“就算是一条内裤、一张卫生纸,也都有它的用处。” 即使是扫地阿姨这样的岗位,如果缺少了,员工们也会感到办公环境变差。但这是否会影响公司继续赚钱呢?不会,因为员工们可以忍耐一下。所以你应该做什么呢?你应该走进一线,直接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收益。你与收益之间的路径越短,你的价值越直接,你的立足之地就越稳固。
6、在这种环境下,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那些时间更短、付出与回报更直接相关的工作,而不是慢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把握机会的能力。我并不赞成只做前者而放弃后者,但我能理解这种心态。然而,被优化掉的往往是那些脱离业务的中层管理人员,他们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,是那些不能独立为公司带来收益的辅助型工种。
7、我们经常谈论 “个体经济”,但为什么它还没有真正爆发呢?原因在于缺乏这样一场危机。只有在这样的危机下,人人都转型成为 “工兵”,才有希望在下一个复苏期,个体经济能够有足够的土壤和人数基石。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是 “工兵”,又怎么可能参与到个体经济之中呢?即使在 ChatGPT/Web3 这样不断进步的世界,也会出现许多新的事物、新的岗位和高效工具。社会排名也像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因此,我们应该趁机转型,成为这个时代更需要的人,这样才能在下一个时代对其他人进行降维打击。